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119句于丹哪里人精选

于丹哪里人

1、她叫于丹,1965年出生,出生地在北京,她的家世背景是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因为受她的父亲影响,所以她对中国古代的文化非常的感兴趣。学生时候的她有着优秀的成绩,她的成绩在全校都是名列前茅的。

2、还记得当于丹早年参加活动时,她错误地提到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而低级错误说成是王安石主持。这个低级错误发生在一个学者和教授身上,这实在令人困惑。(于丹哪里人)。

3、的确,于丹讲课跨界,从文学跨到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但跨得最多是心理学。

4、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5、除了百家讲坛,于丹还做客过其他节目,例如央视的《文化访谈录》。她在《文化访谈录》中最经典的一期节目就是给人们讲解昆曲,那期节目叫做“于丹《游园惊梦》”。在给广大观众讲解时,她保持自己的风格,依旧以幽默口吻讲述昆曲的前世今生,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地方她也能信手拈来,十分自然淡定,任谁看了都会因为她气定神闲的态度被吸引而拜服。

6、在上了央视许多节目之后,她还给国家部委、各大机关以及各地高校都做了专题传统文化讲座。因为太有人气,她被人们奉为国学大师,可这样的大师后来却在人们心中陨落了。

7、价值观武器的确厉害了。不费枪炮子弹,不用F一35的飞机成本,用毒化灵魂的办法,让中国人都抽上了精神鸦片,慢慢的瓦解掉国民的消化能力,培养出一代追粉的低能儿。(于丹哪里人)。

8、不可否认,蒙老师和于老师都是女中豪杰,都是大众心目中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对于两位女大师,不禁有人就问了:她俩谁的文化水平更高一筹呢?

9、其实个人看来,她的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曾经一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她,终究还是留下了遗憾,再加上她对自己主业的疏忽,没有完成主业就急着搞副业,开始被人们痛批,万人唾弃。

10、从此后,蒙曼女士便悄悄走上台面,她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先后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

11、“正能量”一词出自何处不得而知,“激发潜能”的观点则集中于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这个流派认为人人都是潜在的圣人、超人,人人都是道德具足、潜能巨大的,只不过被客观条件和环境压制了,或者真实自我与非真实自我不一致的矛盾制约了。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创造条件激发潜能;或者帮他们解决真实自我与非真实自我的矛盾。这些人本主义理论的精华,并没有在于丹的课堂上听到。

12、自从“拔白旗”“思想改造”以来,“反右”“文革”“反对精神污染”一系列运动,已将中国知识分子傲骨彻底“洗白”,如今传统意义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士,已经不存在,有的只是于丹式的欺软怕恶、奴颜卑膝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13、网上,“无眠教授”这样评价陈果的“道德无用论”——

14、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当年被学生轰下台,遭万人唾弃的国学大师于丹如今过得怎么样呢?

15、于丹还没有进入市场前是文化的传播者,于丹因此也参加了很多的节目,比如《庄子心得》、《成语大会》等等之类的,由于她的讲座和话语是比较精辟的,所以于丹开始被大家所熟知,她的话语迅速火遍了全国,大家对于丹有着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众多的企业邀请她去演讲,可惜这样的日子来得快,去得也是比较快的。

16、但许多年过去了,蒙曼并没有像她的前任于丹一样大红大紫。

17、蒙曼与于丹一样,都是从《百家讲坛》走入大众视野,2007年11月19日,《百家讲坛》推出了它"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32岁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开讲《武则天系列》。

18、有位哲人说过:人类的智慧在于,第改变能改变的;第适应不能改变的;第识别前二者。

19、随着于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的讲座也被非常多人看到,她每次讲座的内容都会被观众们去解读研究,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对于当时很出名的于丹来说,她已经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在去翻阅一些书籍,她已经没有了像以前那样可以静下心的去看书,只顾着去参加各种讲座,所以大家对她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却还有很多反对她的意见,大家对她讲的《论语》解读其实是她自己的看法,根本没有客观上的去分析这些,更没有深度的去了解。

20、197---现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统计与信息研究室工作。

2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于丹是怎么红的。她是因为解读《论语》而爆红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论语》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体现,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学习。

22、于丹就是顺应了时代,走到大文化舞台上尽情表演,在“百家讲坛”红极一时。于女士走到哪里都是粉丝一锅,追随者无数。鄙人也买了于丹的著书,认真的看过。于女士对推动民族文化复兴是有功的人。今天好好的考量,也确实比那些卖肉的影视明星,不是一般的高尚。历史一波盖过一波,很快,那些卖肉的明星戏子靠色相和导演,靠大官和影视局的干部们帮忙,以及美国纽约“时代”杂志的助力,成功的将于丹这些弄国语的眼镜们撵下了舞台。

23、多看几段陈果的讲课视频,也可以发现她不需要别人帮她穿上衣服。

24、于丹的雾霾说就属于消极适应,教人们不仅自己瞪眼说瞎话,甚至还可能对参与遏制雾霾的人说:“明明可以精神防护的,你们不用,这下让雾霾进到心里了吧?该!”

25、于丹因制造噱头而跨界心理学,又因不懂心理学而乱开鸡汤处方,再把她有害的鸡汤强加给观众。伪科学迟早会被识破,于丹跌下神坛是迟早的事。

26、例如马未都曾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们熟悉的床,而是马扎。这让很多人疑惑,难道当时的老师,是骗自己的吗?

27、大家对蒙曼老师的崇敬之情减少了,觉得她对诗词的解读,口水化了。文化解读,是不是可以口语化?可以的,但是过于口语化了,就有点烂俗了。

28、于丹成名后曝光度越来越高,开始活跃在各大平台的文化综艺类节目里。2013年收视火爆的《汉字英雄》节目还聘请她和高晓松、张颐武等文化名人一同担任评委,可见人们对她的才华和能力十分认可。《汉字英雄》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文化综艺季播节目,其受众多为热爱传统且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于丹在节目中循循善诱,不仅耐心引导孩子们写出正确的汉字,还将节目中每一个汉字的形变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十分耐人寻味。于丹的综艺感很强,金句不断的她为节目增添了不少亮点,使《汉字英雄》的收视率在同期文化综艺节目中遥遥领先。

29、蒙曼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了,大家对文化人的认知,提升了。她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她们将文化知识的水准,拉低了,这是很多人不喜欢的。

30、于丹所提倡的不现实的虚无主义很严重,糟粕思想众多,这样的知识精英分子,被抵制是正确的。反观蒙曼老师,她的品格相对高尚,知识渊博,被世人所推崇,也是人心所向,实至名归。

31、“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狂到驾车乱走不由路。

32、现在这个时代,成功的人很多,也许通过一件事就能获得成功,一炮而红,一夜而红,随之而来的就是名誉财富地位,很多人成功了,但也因此迷失了本心,最后被人们所抛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们可以把一个人抬到高空里,也可以把一个人抛掷尘埃中,如果一个人成为了一个明星,就要记住观众永远是你的衣食父母,观众能够给你名誉和地位,也能剥夺这一切。

33、 处世之道。把握分寸。少说多做。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了。

34、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夫老更狂”,狂到呵佛骂祖。

35、就因为那一个黄金周,使她迅速的成为了一颗夺目的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种“于丹现象”。

36、单看朋友圈10秒的小视频,确实惊讶一个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副教授居然能说出那种话,怎么批评都不为过。

37、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7月参加工作。从1988年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2007年,“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38、不懂拒绝,于丹虽然意境算得上是荣誉满身,但是在昆曲活动上,有那么多专业的老艺术家还没有发言,她被主持人请上去作总结时似乎忽略了,毫不客气的总结起来,还一副自己很懂的样子,这肯定让人们看不下去了,再站在专业角度去听她的言论肯定有些地方也是很不合适。这个节目组也应该负责,但是她自己也是因为忘乎所以,不懂拒绝!

39、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花一个下午认认真真的阅读一本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以及现代的一些经典书籍是很少有人想要去认认真真的,完完全全的一次性看完。还有很少有人想要将一本经典反反复复的看。因此现在很多人的生命没有能得到充盈,灵魂没有得到充实,当然这只是大部分人,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些人是在作秀。

40、两个人的国学水平都很一般,通过百家讲坛我们可以看出来,皆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上,蒙曼比较通俗,于丹比较媚俗。两人虽然都是教授,但研究的领域是不同的,蒙曼的研究课题为隋唐历史,于丹的研究领域在于传媒。所以对于国学水平来说,蒙曼老师更靠谱一些。

41、还有,那就是她长的不漂亮。长得丑不是她的错,王国维也长的丑,可是后者是大牛啊。前者呢?笑容都跟塑料花似的,那叫一个假,有劲么?都一大把年纪了咱们自然一点,别跟自己较劲成吗?

42、于丹在并不是自己修读专业的熟悉的领域中,强化自己在该领域的观点,本身就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本身学术上的事情历来都是有争论的,但是于丹总是想强调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不惜大动干戈,有的时候只是一些特别小的事情。似乎于丹红了之后就有点飘了,做出了很多的举动,这些举动本不是一位老师应该做的。在一位老师的身上,完全的看不出来一位老师的样子了。

43、不仅是她,还有蒙曼老师。蒙曼老师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她在《百家讲坛》里讲课,是问题导入式的,再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答,引起共鸣。

44、我们的任务就是娱乐,天天快乐,天天高兴。抖音多美,随处能逗人哈哈笑。

45、客观的说无论是易中天还是纪连海,无论是于丹还是阎崇年,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所发挥的正能量都远远多于负能量。可是我为什么单独把小妮子拿出来狂喷一通?原因很简单,这厮太不自知了。你看那几个狡猾的老男人出名之后,该去厦大养老的去厦大养老,该回河南教书的回河南教书,该去研究清史的继续去研究清史,唯独我们于丹小朋友,该红的时候不红,红了之后该退的时候不退,整天介吆五喝六恨不得自己能搬山添海,你如果给她个导弹发射架,她立刻就能把自己发射出去,直捣美帝老巢。

46、当我们看到她对宾馆挑剔、对助手怒骂的狂妄时,我们就看到那个蜷缩在角落里的卑微的于丹的内在儿童,于是豁然省悟:那是自卑发作的防御机制——反向作用。

47、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于丹是弄国学的,中国人的地头学问就是道家,道家的精髓就是道非常道,名非常名。太阳升起来,就一定落下去。功名利碌更是云烟,刹那间就飘飞了。于丹也是人,估计名气大了,腿上的肉就长到脑子里了,觉得长了翅膀,不会挨地了,自己就成了真神。于丹上讲台不几年,什么也捞到了。名气,地位,还有钞票,人们叫出场费。人站在闪闪发亮的荣誉灯光下,生理会不自觉的发生变化,就是一根无形的尾巴会从身体后面长出来,而且一长出就往上翘。一般俗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长天眼的智者才有发现。许多人说不要翘尾巴,就是这意思。于丹也是的,她之所以上不了大师级别,因为她明知道自己长了尾巴,还是没有努力夾住它。

48、于丹开始还是谦虚的,蹿红之后,开始自我膨胀。粉丝包围,鲜花簇拥,媒体争相采访,讲座订单雪片一样飞来,于丹顿失体重,飘飘乎如凭虚御风,扶摇直上,被“学术超女”、“国学形象代言人”等桂冠迷失自我。一直被捧到天上的于丹到了国外,没了粉丝的追捧和特殊待遇,顿感不适,一连换了三个房间,对酒店种种挑剔。后又口出狂言,怒骂助理翻译,仅仅因为打断了她的话。

49、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扩展资料:于丹,1965年出生,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曾就读于北京四中,本科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50、这个感觉就跟《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一样,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古籍典章,让人感觉很有趣,也很愿意品读下去。

51、狂妄几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性格。中国古代文人,谁没狂过?

52、让她备受质疑的,是她的行为。在英国住酒店的时候,她对酒店不满意,就要求换一家,换了好几家以后,她生气了,骂了助理和翻译,这个事情,被曝光了。

53、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解读是四川人吃火锅,就有点牵强了。虽然四川人喜欢吃火锅,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是作者对天下的关怀之情,这种情怀,是比较大的格局。

54、  思想之道。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他们的内心是充盈的,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真正需要给内心一个安顿。这种安顿需要我们与天地合去敏锐地感知自然节序的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

55、相比之下,我更反感于丹。多年前曾和于丹打过一次交道,领教过她的表里不一。

56、我以为,蒙老师在学术上的这种淡定从容,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作为支撑。

57、毒鸡汤,于丹成名以后,经常自己发表一些文章,看似语言温婉可亲,但是读过的人可能会感觉得到,文章大多是来教育女性的,看似是心灵鸡汤的言论,其实并不能经过如今人们的仔细考量,人们对毒鸡汤的辨识度早已提高,她的理论不再被人们接受。

58、胡说不是一个规矩的读书人,也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截二片三的还翻过些古今书籍。近十几年来,中国人吃饱饭以后,坐下来冷静了,忽然觉得洋人的东西也不尽然都好,祖宗留下的智慧尘封在库房不用不对,历史文化得发扬和传承。这时候的于丹闪亮登场,时也运也。如果于丹女士在上世纪70年代大摆孔家龙门阵,革命小将会在她娇躯身上踏上一万只脚,扔到她牛棚里。或者因为她长着巧舌和利牙,采取些更专长的措施。

59、消息是否真实,也没有去印证。反正辞不辞无关乎咱的扯淡。既然一个人造成了神话,一个被千百万铁粉塑造成的非凡人物,那就超过了人的范围。不是人,就是人物。人物级别的,自然就得摆在太阳底下,经得起山呼海啸般的欢呼,经得起晕倒你的鲜花赞美;还要任风吹日晒雨淋,随意被黑,也得经得起指桑骂槐,甚至谩骂泼粪。

60、积极心理学也讲适应,但提倡积极的适应。积极的适应是以改变为前提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适应。

61、不仅仅是这个,还有司马光砸缸,很多人认为,这个缸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但是,马未都先生表示,按照出土文物,缸在南宋才出现,北宋出现的,应该是瓮。有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

62、在北大百年大讲台被北大学生出招之后,于丹小妮子的应对招术有三个:上策为迎难而上,比如说某一个外国政要在演讲的时候,被台下的听众扔了鞋子,政要笑笑说,我穿42码的鞋。下次扔的时候请扔一双上来,要不然你让我怎么穿?这叫什么?说的好听点叫风度,说的不好听点叫脸皮厚似城墙,总之一句话,练出来了。中策为听之任之,让下去就下去,咱下次有机会再上来,毕竟人生的舞台这么大,几个北大学生算个屁?下策是逃跑,挺不住了呗,于是乎逃之夭夭。

63、于丹已经倒下,什么时候轮到陈果,这似乎顺理成章成了一个话题。

64、最狂的要算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65、她们应该有虔诚之心学习文化知识,踏实的心进行宣讲,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气,希望她们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会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66、其实,蒙老师也不是专业研究诗词的,她讲的大都是常识,是同样的心灵鸡汤,但如今大众更喜欢通俗的高雅:楚王好细腰,贵妃爱醉酒。

67、高考的时候,她收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于是她正式成为一名北京联合大学生。在校园里她遇到了她的另一半,他叫乔达峰。她丈夫的家世背景不如她。因为她的丈夫是出生于一个工人的家庭,家境贫困的他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奔波劳累而忽视对学习的坚持。在大学里两个人都凭借着优秀的成绩毕业,虽然两个人有着不一样的家世背景,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但是两个人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她们的灵魂爱上了彼此。恋爱后于丹一次又一次的爱上乔达峰,而乔达峰也一次又一次对于丹动心,两个人最终深深的爱上彼此。

68、终于,2015年消失了很久很久的于丹再一次走进了《鲁豫有约》,这一次你再看她的眼神,有点可怜的无奈,当然你重点可以看她的眼袋,算了不说了,怎么感觉在落井下石呢?毕竟,我本善良……

69、两件事暴露的深层心理,才是于丹跌落神坛的真正原因。

70、就算是普及国学,也应该重文本,重原义。负责任的讲法,应该是讲清本义、引申义、老师自己的体会,把三者分清,让观众自己去取舍判断。于丹舍本逐末,以噱头为主,以煽情为主,极易误导观众。

71、于老师呢?激情澎湃,洋洋洒洒,东拉西扯,思路开阔,离题万里,不由得让人鼓掌叫好,像是在洗脑做销售。就此,你们说说她们二人谁的文化水平更高?

72、于丹大概都没有想到事情还可以进一步恶化,在国内的于丹可是享受着很好的待遇,每一次外出的工作都是由主办方承包了非常多的事宜,于丹可谓是住得好、吃得好、工作得轻松,在国外却受到不重视的对待。于丹掉下“神坛”标志性事件应该就是在北大那一次的事件,这让当时的主办方和于丹都非常尴尬,没有想到北大的学子对于所谓的流量文化明星不屑一顾。

73、陶潜狂到有官不做,还称做官是“为五斗米折腰”。

74、这几年来,蒙曼的存在感远远高于于丹。蒙老师是央视成语大会、央视诗词大会和央视谜语大会的解说嘉宾,可以说璀璨非凡,大放异彩。而于老师呢?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曾还被北大学子轰下讲台,渐渐销声匿迹了。

75、这样事业有成、有所作为的一个人,想要出名也是很容易的吧。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不出意料,她终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那是一个叫做百家讲坛的节目,一个给国学大师们传播中国古典知识的舞台。

76、这是正义感爆棚,还是心情本来就太压抑急需释放?

77、所以于丹跨界,力有不逮。把《庄子》《论语》讲成不伦不类的心理学,让内行听了笑掉大牙,外行听了则可能误把砒霜当蜜糖。

78、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

79、诚然,弗洛伊德和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有“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论,“精神胜利法”即是其中一招。但“精神胜利法”是心理防卫机制中最低级的一招,归在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中。这一招弊大于利,正是弗洛伊德认为的形成心理问题的病因。

80、狂妄与自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越狂妄越自卑,狂妄其实是自卑的反向表现,也即心理防卫机制的反向作用。有个专业术语叫“脆弱高自尊”,指外表极度自尊,骨子里极度自卑,说的就是此类心理。

81、无论讲《庄子》还是《论语》,于丹每段话都指向“幸福”“适应”“满足”“正能量”,言必称弗洛伊德、马斯洛,乍一听好像在讲心理学。

82、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惊艳四座。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很高,让于丹老师感受到火。她不仅出书,还四处演讲,这些费用,远远超过她当老师。可能也是这种经历,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不再是一位老师了,而是一位商人。

83、蒙曼老师的国学水平更高一些,于丹更多的是在灌输心灵鸡汤。在国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谁都想从传统文化里挖出金矿来,于丹成功了,通过卖书,名利双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于丹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文化麦当娜”黯然褪去。蒙曼上来了,越来越红。

84、平心而论,于丹的演讲声情并茂,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把废话讲得如此精致,把煽情升华到如此学术,就不是常人可比。于丹迅速蹿红之时,谤亦随之。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大多指其知识“硬伤”。其实,为学问者,谁无硬伤?于丹跌落神坛实由两件事引发:一是伦敦撒泼,二是北大评昆曲被轰。

85、当她讲课的时候,几乎是座无虚席。她成为《百家讲坛》的名讲师,也让她火出圈了。很多节目请她到现场点评,这其中就有《中国诗词大会》。

86、于丹就是一个例子,她的名誉和地位已经不复如前,红遍了半边天的于丹,她的滑铁卢是因为伦敦事件,2009年于丹到伦敦参加活动后,一篇《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文章说,于丹在伦敦要大牌,酒店房间更换了三次,这篇文章是于丹失去昔日光环的开始。而后北大举行昆曲讲座,邀请了于丹,于丹受邀在昆曲讲座结束后做讲话总结,北大学子便开始连连嘘声以示抗议,喊到:于丹,下去!,于丹就这样被北大学子哄了下去,因为于丹不太精通昆曲,认为于丹不谦虚。

87、昨天,陈果更火了,因为她的“道德无用论”和“与黑暗和解”说。

88、很多人觉得,于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读,要是普通人误读,是可以的。但她们不行,因为她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89、其实名气并不能代表才学与水平高低,若要比较二人的硬实力,还得从她俩的背景说起。

90、于丹有行动的自由,有演讲的自由,有教学的自由,她没有倒下啊。

91、还是说于丹吧。于丹下了舞台,但她不属于被毁灭。作为一个人,她成功失败都无所谓,她的存在价值谁也抹杀不了,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小段落,很了不起。至于她个人的形象如何,她不完美,可笑之处也不少,是每个人身上必然的小瑕疵了。

92、尽管如此,于丹还是有很多的支持者,毕竟于丹的解读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在2012年的时候,她在北京大学的讲座上被北大的学生们轰下了台,这也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于丹上台发表感想,大致说了一下对于老艺术家的致敬,但是台下嘘声一片,更有人大喊下台。

93、人民网2018年11月24日转北京青年报消息,北师大对于丹被免职一事是这样解释的:

94、  做一个内心笃定宁静的人。每次我都会想起杨绛,想起杨绛该是经历了多少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才铸就她内心的强大啊。她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然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95、于丹、易中天一代学术明星在众声喧嚣的热捧造神运动中,在商业运作的金钱大潮裹挟下,已然过气,但愿新一拨的学术名星不要重蹈覆辙,更不应在长识的小河里翻了学术大船!

96、其实可以说于丹的境遇是成也论语,败也论语。尽管有很多人喜欢她解读的《论语》但是,有一次她却翻车了。在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时,于丹解释这句话是说,女人有时在一些小事情上纠缠不清,说道理也说不明白,就和孩子一样。所以,才会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她的这个解释被很多人所批评,真正的含义应该是,“你们这些臭小子,和那些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怎么讲都讲不听,我说的话你们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真的是气死我了。”

97、听于丹,让我恍惚间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时候有一个诗人名叫汪国真,据说他要拿诺贝尔文学奖。后来,他成了一个笑柄,现在,他死逑了。

98、那些专家学者对于丹的声讨,我评价就是四个字:文人相轻。

99、我们不能否定于丹在学术界的贡献,因为她的独特解读才让大家学习国学,但是于丹后来开始迎合大众,并且提高自己的出场费,想将自己包装成更加出名的学者,提高自己的出场费用,她开始失去了初心,忘了自我,她没有继续钻研学术,将自己的演讲作为赚钱的手段,不仅如此,她的很多演讲上都除了差错,误导、误传国学知识,并且抹黑了国学。之后的于丹一生珠宝加身,完全失去了文学大家的朴质的气质。

100、于丹还说,不要试图用金钱打造精致,没有钱一样可以精致。我的天啊,一些人在挣了大钱之后,却要求别人过没有钱的精致生活,真是脑洞大开。没有钱,住不上装修精致的豪宅,用不起精致的高档化妆品,每天都忙忙碌碌,怎么去过精致的生活啊?只有金钱才能打造精致,金钱越多,生活越精致。

101、言行不自古人们心目中的大师首先是在一个领域有着很深研究、很有成就的人,成为大师的人被人们像老师一样看待,他的言行举止也影响着崇拜他,信任他的人。这样的人更应严于律已,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而于丹,一个宣扬经典道德的人,却做出违背道德之举,出口成脏,这样的形象让人们失望。

102、不但观点被批评,连陈果讲课的姿势也被嘲讽。有人这样描述:

103、记得在2006年的“十一”黄金周假期里,只要打开电视机,在央视1套总能看到一个短发中年妇女在那里激情四射、唾沫横飞的讲《论语》心得,我了个去,一讲就是七天啊!没想到的是,她正因此受到了广大观众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104、2012年12月11日,一场盛大的昆曲演出在北大百年大讲堂拉开帷幕,当晚许多年逾古稀的知名昆曲艺术家来到现场,为最高学府的学子们带来精彩的听觉盛宴。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倾情演出,老艺术家们早已汗流浃背。随着最后一个音符悠然落地,这场引人入胜的演出圆满结束了,场内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同学们意犹未尽,满怀期待地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对昆曲发展和传承的有关知识稍作讲解。这时于丹走上讲台,准备就这场演出发表自己对昆曲艺术的看法和理解,怎料台下听众顿时沸腾起来,毫不留情地喝倒彩施压,让她离开讲台。于丹迫不得已只好草草结束这场尴尬的演讲。

105、文化超女于丹解读《庄子》心得,在专家学者看来,固然有知识性的硬伤。但是,于丹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她的随和风格得到很多群众的追捧。于丹对推动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出了很大的力。让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有了新的兴趣。她的这些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106、作为一个文人,素质应该很高,不应该有如此不雅的行为。看看郭德纲,他被传与王梦婷有关系,虽然这个事情被王梦婷辟谣了,但郭德纲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写了一幅字:大年初捏小人嘴。

107、自从那次被大家反对之后,于丹的名声就一落千丈,不管在哪里都有对她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然而小编觉得于丹在国学上面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只不过她是被过度的包装,一直去参加各种商演,从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108、封面新闻2018-11-30消息:11月29日上午,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第三十一次年会在成都列五中学隆重召开。现场,应邀从北京来蓉参会的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为300多位高中校长及成都列五中学师生们,作了《艺术给人以生命的诚意与勇气》主题演讲。

109、我没有宝强兄弟在北影厂门口排队淘生活的经历,也对表演没有什么兴趣。但我却知道一点,那就是一个好演员,当你进入那个角色的时候,你就是那个角色,而不是你自己。

110、从雾霾来说,积极的适应包括:第努力改变现实,以一己之力遏制雾霾。第一己之力遏制不了雾霾,就参与到众人遏制雾霾的行动中来,这种参与包括上书建议、宣传发动、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戒烟减排做起。第前二条都做不到,那就为实施前二条的人助威呐喊,点赞颂扬。第前三条都做不到,那就什么不说,但至少对遏制雾霾的前景抱有希望,对参与遏制雾霾的人保持敬意。

111、对弱者狂妄,对权贵诌媚,是人格低劣,品行下贱。

112、与此同时,我对很多人反对于丹、陈果的态度和腔调也很不满意。

113、于丹讲课天花乱坠,巧言令色,很会灌输心灵鸡汤。这些毒鸡汤对于平凡人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更好笑的是,于丹要求大家用心体会雾霾,享受雾霾。人们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哪有时间去享受雾霾?净说好听的话,不干一点事实。

114、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是在讲昆曲的时候。除之前已有恶名之外,还因为跨界。于丹是中文系教授,中文固然属于国学,但国学绝非只有文学,还有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学、医学、方术等等。以文学之身而称“国学大师”,已是僭越,还要再跨界到国学之外,更是力不能及。

115、但是,她们选择了口语化的解读,还说了一些不大对的知识,这样就有点误导大家了。至于她们私下里会不会道歉,那就不知道了。

116、因为《百家讲坛》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她用幽默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传播开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117、好了,绕了半天,我们终于说到正题了,那就是于丹女士。公元2006年之前,于丹女士几乎不被大众所知,但问一下度娘你会发现她在幕后策划了一大堆牛逼的节目,譬如《东方时空》啦《今日说法》啦《艺术人生》啦啦啦啦啦。但简历越长此人是大忽悠的嫌疑就越大,我也一大把年纪了,靠一大篇长长的简历是吓不住偶滴,该喷还得喷啊。

118、为什么她没有夾住,她闪亮登场的多了,就晕的自己失去了判断,张口就是锦言警句,自己成了真理大仙。特别是犯了做人的大忌,真把自己当人物处理。媒体曝岀一系列于老师耍大牌的举动,别人伺候的不够就恼火。素材有了,毁灭她的行动就开始了。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119句于丹哪里人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