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87句水浒传作者精选

水浒传作者

1、 宋江等率部回到京师后,宋徽宗下诏,令宋江去平定淮西王庆,随后又调去平定河北田虎和江南方腊。

2、    吕乃岩说“罗贯中续《水浒》”,是依据罗贯中的一贯思想来把脉和将《水浒》后半部与罗贯中的其他著作相对照分析得出的可靠论断。吕先生说,罗贯中本人事迹流传不多,最明确可信的是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里记的:

3、此外,近现代作家褚同庆有从头改写的《水浒新传》一部,日本著名小说家吉川英治有《新水浒》,其他日本作家如柴田炼三郎、北方谦三等都有重撰的水浒题材小说。

4、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江苏大丰人,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水浒传作者)。

5、经学生罗贯中等人整理校对之后,书稿交付出版社排版印刷,样书一出来,施耐庵立刻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一本,在书的扉页上,施耐庵亲笔题字:伯温兄弟雅正——施耐庵。

6、不过话说回来,《水浒传》并非真个是“没娘的孩子”。在明代藏书家高儒的文献目录《百川书志》中,就记录了《水浒传》及其作者的信息:

7、《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

8、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

9、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

10、介绍:《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11、赛珍珠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国小说》,以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作为主要内容,其中有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水浒传》的`创作、演变及流传过程。演说中也评价《水浒传》是“中国生活伟大的社会文献”。(20)

1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和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

13、刘伯温手捻胡须,沉吟半晌,拿起桌上那本《江湖豪客传》,对罗贯中说:“祸端因书而起,要想救人,还得在书上想办法。”

14、    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

15、    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幼年向雪案攻书,长成向金銮对策。常怀忠孝之心,每行仁慈之念。户口增,钱粮办,黎民称德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攀辕截镫,名标青史播百年,勒石镌碑,声振黄堂传万古。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16、从明朝以来,梁山一百单八将就经常成为中国画家喜爱创作的题材。其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和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是现存最早的代表作品。清代的水浒人物画代表作者则有任薰、陆谦(与小说中同名人物无关)等。(4)

17、施耐庵被分配在杭州钱塘县政府任办公室主任,每天各种迎来送往,各种材料总结,各种阿谀逢承,各种暗箱操作,各种黑暗腐败,各种潜规则......

18、《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

19、朱元璋又熬了一个通宵,读完了后半部分,第二天带着黑眼圈说:“嗯,这样故事看起来才完整嘛。”当场下旨,将施耐庵无罪释放。

20、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集体创作,因为水浒故事流传依旧,可能是几个人分别写几段,之后汇集到了一起。因为该书,真正精彩的篇章,都集中在前四十回的几个主要人物,如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李逵等人身上。这四十回,无论是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乃至语言风格,都是一个整体,是《水浒传》不断发展的核心。其后的许多情节、人物,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赘加而成,显示出松散零乱,不断地拉长、拼凑的特点。

21、施耐庵虽然生在船人之家,但是他的父亲却非常的重视他的教育。因此施耐庵十三岁的时候,就进入私塾上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元延祐元年中秀才,泰定元年中举人。至顺二年,施耐庵三十六岁的时候与刘伯温同登进士。

22、不必担心,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是人才从不为生计奔忙,施耐庵辞职后,很快就有私立学校下聘书邀请加盟,施耐庵挑选了一家工资待遇较高,五险一金齐全的私塾,担任客座教授,每周四节课,十分轻松,业余时间便伏案著书,搞文学创作。

23、    (罗著《水浒传》)而志西湖者,遂曰罗后三世患哑,谓导人以贼云。噫!无人非贼,惟贼有人;吾儒中顾安得有是贼子哉!此《水浒》之所谓作也。

24、    《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武松杀了方貌:

25、可等冷静下来一琢磨,这书好是好,只怕出版不了。

26、    以上参看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水浒传〉资料汇编》及马蹄疾辑录、中华书局1977年版《〈水浒〉资料汇编》。

27、因为救人心切,加上年轻体壮,精力旺盛,文字功底深厚,罗贯中闭门谢客,夜以继日,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续写和修订工作。

28、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晁盖智取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卢俊义活捉史文恭......一个个梁山好汉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刘伯温读罢,忍不住拍案叫好。

29、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颂扬东平府尹陈文昭:

30、至于有些知识,老师自己知道就行了,不必告诉学生:即无论施耐庵还是罗贯中,恐怕都不是《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应当比他更早;而据学者推断,今天我们读到的百回本,是在明嘉靖年间才最后写定完成的。这位写定者应当是位文学奇才,他使《水浒传》在思想、艺术上都提高了一大截、从而成为不朽的经典——可惜他的大名已无从知晓,我们只好把对他的崇敬,寄托在施耐庵、罗贯中身上!

31、虽然太祖皇帝正值壮年,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事繁忙,陛下日理万机,白天工作这么辛苦,如果晚上在后宫又过度操劳,休息不好,影响了身体健康,那可是一件大事。

32、意大利把《水浒》中花和尚鲁智深的故事取出译成《佛牙记》。后来,德国人又把《佛牙记》翻译成了德文,译名成了《鲁达上山始末记》。德国还翻译了《水浒》中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是《圣洁的寺院》。而《水浒》中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德国人则译成了《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德国人还翻译了《水浒》中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译名有两个:《黄泥冈的袭击》、《强盗们设置的圈套》。英国翻译了《水浒》中林冲的故事,译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19)

33、刘伯温收到样书,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居然一口气读完了。

34、自古文坛只重诗词曲赋、唐宋八家,小说是上不得台盘的。文人雅士但凡有点“能水”的,谁不去攻《四书》、考科举?只有那些没出息、少抱负的落魄者,才窝在家里写小说、混饭吃。他们把书稿卖给书商时,大概还要叮咛嘱咐:千万不要透露我的姓名,这是辱没祖宗的事,丢不起那个人!

35、大明洪武元年,应天府(南京)紫禁城奉天殿。

36、    戴一顶三叉紫金冠,冠口内拴两根雉尾。穿一领衬甲白罗袍,袍背上绣三个凤凰。披一副连环镔铁铠,系一条嵌宝狮蛮带。着一双银根鹰爪靴,挂一条护项销金帕。带一张鹊画铁胎弓,悬一壶雕翎子箭。左手执一面金兽面防牌,背插飞刀二十回把;右手使一条浑铁点钢枪,座下一匹银色梅花马。

37、书中描写了宋江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38、施耐庵虽然生在船人之家,但是他的父亲却非常的重视他的教育。因此施耐庵十三岁的时候,就进入私塾上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元延祐元年中秀才,泰定元年中举人。至顺二年,施耐庵三十六岁的时候与刘伯温同登进士。

39、《水浒传》中的不少地名都是明朝的建制,这是元末明初人不可能写出来的。可见,《水浒传》不是元末人施耐庵的所品。

40、刘伯温很生气:“到底是哪位皇妃侍寝,如此不爱惜龙体?你们就不劝阻一下吗?”

41、但生活就是这样,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换个环境可能就一事无成,上学时候的学霸,参加工作以后未必能续写辉煌,特别是在官场上混,你会发现,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4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明朝初年属于禁书,不可能实名公开出版发行。早期版本均为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出现罗贯中、施耐庵联合署名的版本。

43、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44、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45、明末清初金圣叹删除受招安以后部分,以卢俊义梦见一百零八英雄被一网打尽结束,剩七十一回,又将原作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清代最流行的七十回本,以《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书名。

46、“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

47、无论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同一人也好,为师生关系也罢,《水浒传》的创作,罗贯中是参与其中的。

48、《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

49、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自称很早就读过《水浒》,他认为《水浒》“记录了那个遥远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50、那段日子里,施耐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写小说,几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1、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

52、但它比之《三国演义》,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53、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专门撰文对《水浒》进行过点评,他认为《水浒》的情节有“史诗般的广阔”,并认为其与西班牙17世纪的“流浪汉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21)

54、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

55、但是,也有一些朝廷安插或被洗脑的学生,听完课就跑去向校方举报,说施老师上课时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施耐庵因此受到严重警告,被责令停课,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准备处理施耐庵。

56、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

57、但是,查阅史料,每日汉字编辑认为,施耐庵这个人还是存在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58、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59、第一种是如本文所讲的那样,是两人合著,施耐庵写了前半部分,罗贯中续写了后半部分,这是最常见的说法;

60、施耐庵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完成了这部书的大部分篇章,还没把全书写完,便因病辞世。

61、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施耐庵开始以北宋年间山东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梁山聚义的故事为基础,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江湖豪客传》。

62、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元末明初文学家,又名肇(zhao)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 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 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施耐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63、不久,《江湖豪客传》完稿,从“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开始,到“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为止,洋洋洒洒共计七十回。

64、通过杨维桢诗文解读和身世披露,杨维桢故乡风土人情的挖掘,找到一条杨维桢与《水浒传》之间的互通互证之路,还原施耐庵的真实面目,是杨维桢与水浒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65、从其他文献中的记载看,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曾经说过:“《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书本。”

66、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尤其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亦然。吕先生从《水浒传》前后矛盾入手,根据作品与作家思想统一性的原理,运用矛盾分析法,洞幽烛微,理出端倪,问题自然水落石出,迎刃而解。

67、有人说,施耐庵其实就是罗贯中的笔名,因为《水浒传》是禁书,所以当时不敢署真名,就像《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少女之心》的作者不详一样。

68、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连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

69、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70、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

71、高儒收藏、著录的这部《水浒传》,至少应刊于嘉靖十九年之前,因为《百川书志》便成书于这一年(1540)。这部《水浒传》署了两人的名字:施耐庵和罗贯中。——我们只知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原来他也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这里所谓“的(音地)本”,即真本之意;而“编次”则可理解为编辑整理。即是说,施耐庵是小说原作者,书稿又经罗贯中整理润色。——可惜这部比容与堂本更早的刻本,我们无缘得见。

7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六大才子书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73、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

74、    《平妖传》第八回,董超、薛霸押解卜吉刺配密州,树林里要加害卜吉,遇道人相救。极似《水浒传》第八回董超、薛霸押解林冲刺配沧州,野猪林加害林冲,得鲁智深相救。以上两处,不仅故事相同,语言文字也基本相同,甚至押解的公差名字也完全相同(文长不录)。

75、施耐庵才学渊博,思想激进,在课堂上不但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而且能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对当局极尽嘲讽,对义军颇多赞词,每次上课都深受学生欢迎。

76、《水浒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很容易让读者记住。例如“黑旋风”李逵,他的性格有些鲁莽、直率,心直口快,但对宋江却十分的忠诚,可谓是言听计从。

77、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

78、    吕先生认为,罗贯中知道仅凭《水浒》的前半部,歌颂强盗,否定官府和朝廷,蔑视封建礼法的书,是难以拿到社会上去的。任何官府和朝廷都不会容许它的存在,而且作者很可能因此得祸。但他考虑到这是他老师的遗著,是老师的半世心血,同时又钦佩该书文章的精妙,不能使这样一部绝世奇文就此湮没无闻。要想使它保存下来,流传开去,必须改变前书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才能为官方所容。这就要首先泯灭梁山的造反精神,使梁山英雄接受朝廷的招安,转而效忠于朝廷。前部书中,宋江曾流露出愿受招安的思想,当时并无实际行动。虽然宋江有这种思想,但在梁山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众多好汉是不会在这种时候,反而向朝廷企求投降的。如第三十二回,宋江和武松都说过希望将来愿受招安的话,但到了第七十一回,宋江唱出“愿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第一个起来反对的就是武松。本来全书到排座次时已告结束,凭空又添了一段《庆重阳》,宋江唱了一段《满江红》,惹起一场争闹。吕先生怀疑这《庆重阳》一段和这《满江红》词,都是罗贯中后加的。罗贯中为了达到使梁山受招安的目的,先在此处埋下个伏笔,渲染一下气氛,然后一步步引向接受招安的道路。罗贯中知道在梁山事业正兴旺发达的时候,让梁山英雄一下子转向受招安,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受招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受招安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直至很久,各方面的矛盾一个个都解决了,最后才得以实现。他知道在梁山头领中真正有愿受招安的,只有宋江一人,就把宋江作为突破口,借宋江之手,把梁山一步步引向受招安的道路。宋江的投降,是克服了内外各种阻力,最后才达到目的。对内来说他一是靠他在梁山的地位和声望,二是靠弟兄们的忠义之情。他是山泊的总头领,上下都听他的号令。对梁山众人,他一是威压,二是动以忠义之情,忠义是封建社会江湖中人互助友谊的纽带。梁山众人,开始多是在忠义的号召下,一个个跟随宋江走向反抗的道路,最后又是在忠义的影响下,跟随宋江走上投降的道路。外部的阻力来自高俅、蔡京等四大奸臣,他们不顾招降梁山义军,一心只想赶尽杀绝,为此宋江还必须打通朝廷上的关节。他先是通过妓女李师师的枕上关节,以后又通过太尉宿元景的门路。作者知道如果招安进行得太顺利,未免抹杀了梁山的英雄气概,于是又设置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两大战役,充分显示了梁山的威风,堵住了几个反对招安的奸臣的口,最后招安得以实现。本来受招安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这样一来,倒使梁山众人落成了光荣体面地接受招安。虽然是投降,倒长了梁山的志气,灭了奸臣的威风。这样的描写,虽然有违历史的发展规律,但却能使众人接受。

79、    《平妖传》第七回,卜吉下井后,在井下看见一个去处:

80、特别是新进完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公认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受读者欢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老师的《江湖豪客传》。

81、《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82、所以,在明清两代,该书大部分时间被列为禁书,长期在地下流传,即便是公开刊行,也是做了大量的删改和修订,各种版本五花八门,其中,最著名的版本就是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将罗贯中续写的部分全部删去了。

83、《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84、    这是一篇较为详细的记载施耐庵情况和罗贯中关系的第一手材料,明确指出罗是施的门人,施耐庵著《水浒》最初的书名为《江湖豪客传》,并说施耐庵每一著作必与门人校对,“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其中所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历来都知是罗贯中的著作,而《墓志》却说都是施耐庵的著作。对于这一错误,吕先生认为《墓志》是王道生遇罗贯中若干年后写的,可能记忆有误,或是当时误听,或是后来误记,罗贯中当时是不可能这样说的。生活中误听误记的事,有时发生也不足为奇,决不能因此否定《施耐庵墓志》的真实性。罗贯中续《水浒》是否受到其师的嘱托,不得而知,但可知施耐庵生前把《水浒》书稿交到罗贯中手里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罗贯中才得以续写《水浒》。《墓志》中说《水浒》初名《江湖豪客传》,顾名思义,这只能是指现今《水浒传》的上半了。《江湖豪客传》落在罗贯中手里,由他续成了一百回的《水浒传》,《水浒传》当然从罗贯中后人传出。因此在传闻中才有《水浒》由罗贯中作之说。怎么知道《水浒》的后半部是由罗贯中续写的呢?吕先生认为,这要从罗贯中的一贯思想及他的其他著作来看。

85、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

86、    头戴嵌宝三凤紫金冠,身披嵌珠锁子黄金甲,衬着那猩猩血染绛红袍,袍上斑斑锦织金翅雕。腰系白玉带,背插虎头牌。左边袋内插雕弓,右手壶中攒硬箭。手中握丈二一杆抢,座下赤兔红鬃马。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87句水浒传作者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