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52句冬夜读书示子聿精选

冬夜读书示子聿

1、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冬夜读书示子聿)。

2、✦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4、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学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早下工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工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还要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6、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199年(庆元五年)于山阴写给二十一岁小儿子陆聿的。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

7、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对我们来说就是古人,而陆游说的古人年代更久,这里指那些有学问的古人。意思是古时有学问的人在学习的时候是不遗余力的,一定是在年纪轻轻就开始努力,下了很大的工夫,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到老年才取得成功。

9、用现在话讲,就是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理论联系实践,诗写得浅显明白,却寓意深刻!

10、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11、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12、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寒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13、✦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14、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15、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16、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7、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18、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19、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佑二年),陈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20、那么这首诗对于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也一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相信大家都会有拿着菜谱炒菜的经历,有时候按照菜谱炒出来的总觉得是不好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实就和读书一样,需要我们在平时不停的实践中去斟酌才能做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21、投稿邮箱:1173330631@qq.com

22、《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诗,全诗为:

2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学业应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24、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25、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26、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27、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28、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29、诗人告诉我们,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陆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30、    这首诗是诗人于庆元五年(1199年)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聿的,此时陆聿二十一岁,正值“少壮”。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31、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2、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3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34、《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诗。

35、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6、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37、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3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0、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41、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42、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3、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44、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45、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 

46、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47、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48、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49、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50、这是一首教子诗。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升华。同时也寄托了陆游对儿子成长的关爱之情。

51、“躬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亲自实践,作者在这里也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纸”在这里指“字面上”结合起来就是,我们不能够光看字面上的意思,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个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深浅一定要自己亲自试了才知道。回归正题,作者是要求要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字面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学到真实的本领。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52句冬夜读书示子聿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