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句孟郊的诗精选
孟郊的诗
1、荆王射猎时正逢巫山雨意云浓,夜卧高山之上梦见了巫山神女。(孟郊的诗)。
2、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3、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4、会合一时哭,别离三断肠。——《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
5、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6、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这样,个别与一般、明快与含蓄,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统使诗作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艺术容量,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具情韵。
9、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10、晨登洛阳坂,目极天茫茫。群物归大化,六龙颓西荒。
1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12、 显然,郭茂倩认定的孟郊乐府与当代学界确认的相差很大,其中有九篇带“吟”的诗都被郭茂倩舍去,令人费解;而今人所收录篇目似乎又过宽,包含了一些赠答之类的唱和作品。再加上孟郊乐府诗创作的本事难详,因而创作时间及地点也难以确定,以致华忱之、喻学才、郝世峰等人也只勉强将其中16首作了系年(footnoteRef:4)。
13、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
14、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15、 家书是用泪和着墨写成的,这泪是科举失败、功业无成的苦涩泪,是愧对母亲的辛酸泪,因此,当书信寄出后,魂魄也一起飞去,空阔长天与苍茫大地之间,惟余茕茕孑立、无所适从的孤身,在这样的境况下,除了母亲那微温的怀抱还能有怎样的依靠呢?当我们把前面所论述的那些诗歌联系起来时,就看到了孟郊对母亲的完整的心路历程,他歌颂母亲的坚贞,体惜母亲的悲苦,感受母亲的哀伤,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这是他用乐府诗来塑造包含大爱的女性品德和懂得感恩的儿子孝顺的双重人格。如果说韩愈写《琴操》主要是站在儒家道统的高度塑造伟岸人格的话,那么孟郊的这些诗则是在描写普通凡人的操守,两者都很重要。从某种角度看,孟郊的这种不借助华丽辞藻的表达,具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点,因而更显珍贵。
1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就是两个短语,不是两个句子,拆开来讲都没有什么深意,诗人这样写,意在用“线”和“衣”这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17、亲爱久别散,形神各离迁。未为生死诀,长在心目间。
18、 这首诗写得泪血斑斑,核心意象就是像“斑竹”一样的怨妇。斑竹也称湘妃竹,据说大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找到湘江,发现丈夫已经去世,内心伤感,眼泪溅到竹上,便呈现出斑点来。这个典故本身就包含着无比的坚贞与无尽的感伤,但孟郊发挥独特的想象,将女子的怨恨写到极限,说竹子的根须盘根错节都是怨恨,导致那还未出土的竹笋早就含有泪痕了,这是经历了何等的痛苦才凝结成这样刻骨铭心的悲怨啊!尽管本事全部略去,但给人的感受还是比九天还高、比东海更深的悲怨情怀。孟母守寡半个世纪,她所经历的悲怨也许就是如此深刻吧。又如《征妇怨四首》中,不直言“怨”字,而通过“月”、“罗巾”、“中门”、“梦”四个不同的意象将征妇对良人的思念和幽怨之情描摹得细腻可感;《折杨柳二首》由眼前杨柳生发出朱颜绿杨和塞外飞雪的画面,更真切地透露着内心不忍离别的伤感。还有《古乐府杂怨三首》通过“花”与“颜”的联系,极为自然地表达闺妇对丈夫的怀念与哀怨;《古薄命妾》和《古别离》表达自己“古道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不被人们理解的苦恼;《车遥遥》则描绘闺妇从“舟车两无阻”的欣喜到因“无波辀”而遗憾的情绪落差,表达对丈夫浓烈的思念。有时候,孟郊也会借助神话形象来表达这种幽怨情怀,如《巫山曲》和《巫山高》运用巫山猿啼意象和神话传说,前者写《高唐赋》中的楚王与神女相会,后者托《神女赋》写襄王之恨,都表达一种难以再相见的悲怨。这些女性形象也许与孟母不相类似,但是那种与丈夫之间的刻骨相思和忠贞眷恋则是一以贯之的,这或许就是刘熙载所说孟诗涵有的“质实深固者”吧。
19、忆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归。朝为双蒂花,莫为四散飞。花落还绕树,游子不顾期。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贫女镜不明,寒花日少容。暗蛩有虚织,短线无长缝。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从。浪水多散影,狂夫多异踪。持此一生薄,空成万恨浓。
20、孟郊家境贫寒,又多次应试不中,直到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自然兴奋异常。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的长安,花团锦簇,春意盎然。按惯例,朝廷组织了新科进士游城赏花。诗人骑着高头大马,看着满城春色,人也不免得意起来,于是就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为后人所喜欢的诗句。
21、极目远望、再也不见神女芳影,听到峡中猿猴声声悲鸣,不觉令人泪落打湿了衣裳。
22、 这是一首阴冷坚硬、情苦调涩的诗歌。可以看作孟郊举场失败后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写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酷寒境界中挣扎的艰难境况:寒冷的严冬,天色青苍得令人发怵,而北风在光秃秃的桑树上呼啸;河里厚厚的冰层,没有一丝裂纹,且白天短促太阳也只是发出冰冷的微光;连石头仿佛也冻住了,敲不出火花,天地之间那广袤无际的阴冷压制并剥夺了刚正蓬勃的阳气。我内心的苦调谁能理会呢,只好在冰冻苦寒中吟出这短短的诗章。尽管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具体本事难详,但设想为孟郊举场屡次失败之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他借酷寒吟诗来表达内心的孤苦与愤懑,对“壮阴夺正阳”的残酷现实发出他“苦调”的悲鸣,而这微弱的声音正是他不屈的抗争。这首诗令人想起韩愈的类似写酷寒的诗歌(footnoteRef:14),都是运用一种极限思维的表达方式,给人的感受是逼仄艰险,似乎无跳出诗境的可能,被整个酷寒境界严密裹挟住了。孟郊诗歌境界的阴郁冷峭格调,在这首诗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当然孟郊诗歌的这种主体风格不只体现在乐府诗中,几乎漫向他的全部诗歌,如“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秋怀十五•二》)、“波澜冻为刀,剸割凫与鹥”(《秋怀•三》)、“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棱”(《秋怀•六》)、“怪光闪众异,饿剑惟待人”(《峡哀十首•四》),等等,不胜枚举,都呈现出寒荒怪异的景象,有一种身躯被坚硬利器割裂的疼痛感,迥异于盛唐时代王、孟诗歌中那种优美的田园牧歌情调,足见孟郊诗歌刻意对这种境界的追寻,这与他的人生遭际的困窘和求新求险的诗歌观念密切相关。
23、 吴振华(1964—),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博士,博导。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及中国诗学。曾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国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韩愈诗歌艺术研究》《唐诗品读》《唐宋散文品读》等。联系:13965160368 Email:wzhgod2008@1com
24、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25、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26、新乐府:《远望曲》一首(卷新乐府辞)、《征妇怨》四首(卷新乐府辞)、《织妇怨》一首(卷新乐府辞)、《求仙曲》一首(卷新乐府辞)、《结爱》一首(卷新乐府辞)。然而,华忱之校订影印宋刻《孟东野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收入孟郊乐府诗均分为两卷,虽未说明,但有将第一卷视为古乐府(53首(footnoteRef:2))、第二卷视为新乐府(13首(footnoteRef:3))的意味,比郭茂倩《乐府诗集》一共多出34首。其篇目是:《长安羁旅行》、《送远吟》、《古妾薄命》、《静女吟》、《归信吟》、《山老吟》、《小隐吟》、《苦寒吟》、《猛将吟》、《湘弦怨》、《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边城吟》、《新平歌送许问》、《杀气不在边》、《弦歌行》、《覆巢行》、《巫山曲》、《塘下行》、《临池曲》、《车遥遥》、《空城雀》、《闲怨》、《古意》、《黄雀吟》、《婵娟篇》、《南浦篇》、《清东曲》(以上见乐府卷一)、《和丁助教塞上吟》、《古怨别》、《古别曲》、《乐府戏赠陆大夫十二丈三首》、《望夫石》、《寒江吟》(以上见乐府卷二)。
27、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饥年无遗粟,众鸟去空场。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9、孟郊愁苦之诗所获褒不而他古淡闲雅的诗歌获得较为一致的好评。许学夷认为“郊五言古,以全集观,诚蹇淫费力,不快人意;然其入录者,语虽削,而体甚简当,故其最上者不能窜易其字,其次者亦不能增损其句也。本传谓其诗有理致,信哉。”肯定“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独特魅力。孟郊不少诗歌写得语浅情深,《游子吟》以平淡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以心理细节打动人心。《列女操》、《薄命妾》、《塘下行》、《去妇篇》诸篇“情深致婉,妙有讽喻。……此公胸中眼底,大是不可方物,乌得举其饥寒失声之语而訾之。”
30、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
31、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32、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搜索更多
33句孟郊的诗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