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句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精选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1、地址:双鸭山市集贤县福利屯火车站出站口东侧柠檬宾馆
2、民族精神说德国历史法学派学说,其创立人卡尔冯萨维尼指出:法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
3、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应是自然共同体。此外,他认为城邦应当先于家族,而家族又先于个人,就是说在生成次序中最后,而在存在次序中最先。他还著名于他的论述“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把政治构想为更像生物而非机器的存在,是离开其他部分就不能存在的多个部分的搜集。
4、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实际上,理论之所以区别于实践”是总起句,以下内容都是对本句的进一步解释。故可知文段强调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第二步,对比选项。C选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C选项。
5、地址:黑河市孙吴县逸城小区1号楼门市(夏威夷宾馆)
6、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7、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8、柏拉图是一种典型唯心教学观。他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9、由此亚里士多德就将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这两个相对立的观点统一了起来。
10、 2)实在法或国家法是由法律规则构成的,是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规范的体系。
11、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介于唯物和唯心之间。一方面,他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概念不能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只是个别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和特征,只有依靠个别事物才能存在。而另一方面,在论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事物是有个体性的,因此我们才能区分一个事物有别于另一个事物。个别事物有形式和内容两者构成,而内容本身并不具有个体性,给事物赋予个体性的是形式。于是,形式成为第一性的,内容则成为其附属。
13、 西方哲学后由日本思想家西周引进东方,哲学问题充满了挑战,为了初步了解哲学的发展体系,此分享课简单梳理西方哲学演变,并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为例子,简单分析三位的哲学背景、师徒关系,以及三者对哲学史的贡献,从他们对世界认识的异同和思辨中去体验哲学魅力。
14、(1)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15、(1)从产生到发达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16、地址:泰来县和平镇广场小区1号商服3号门(鑫海酒店)
17、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诗人在没有神灵指引与启示的情况下,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个体,没有自己的能动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灵的启示,又变成了一个类似于“传声筒”的个体存在,他们表述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处于癫狂状态下神灵对他们的指引。
18、看柏拉图的《对话录》,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他人则像傻瓜一样,钻进他事先设置好的一个个圈套里。也许苏格拉底太智慧了,雅典公民大会投票处死了他。这是最早因思想获罪的例子,而且是经过民主的程序处死一个哲学家,这是民主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民主能否保障少数人的权利,民主会不会被庸众利用对付极少数优秀的人。毕竟,历史告诉我们:真理确实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19、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培养道德,同时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20、可怜我们的学生,生来是为文本而活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那里去。其实,真正的教育是把文本引导到学生的生命里去(推荐阅读《“文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的教育情结》)。
21、 1)关于法的本质。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从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22、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三人在哲学观点上存在根本差异。
23、解析: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题干图形笔画数依次为呈等差规律,问号处应该选择笔画数为7的图形,只有A项符合。因此,选择A选项。
24、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25、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
26、(5)两者的优秀成果都由后世王朝系统的编撰而流传至今。
27、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早年在柏拉图学院学习,后来受马其顿国王征召,教授13岁的亚历山大学习希腊文化。亚历山大出征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
28、成都画院艺术评论员、策展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学硕士、台湾中华大学艺术管理交流硕士、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画院第三工作室研究员。
29、 社会法学派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引进到法学领域,在社会中研究法律,并通过法律研究社会,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
30、地址:佳木斯站前路客运枢纽南门(七天连锁与格林豪泰酒店中间)
31、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孔“至圣”的笼罩之下。
32、地址: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龙华路325号华图教育
33、我们只能认为,他的“知”、“思”和“道”都只不过是一种内心的体会,所能说出来的只是结论,而不是过程。
34、柏拉图追求理想化的精英统治,而亚里士多德虽未完全放弃贵族的统治方式,但他更加诉诸多数人的较温和的民主统治。
35、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36、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治理国家。《理想国》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37、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
38、地址:江北利民开发区学院路116号(广厦学院西行50米)
39、所谓罗马法,一般乏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40、这些早期哲学家的思想在现在人看来有些幼稚,事实上,他们把握住了哲学的本质,他们相信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世界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唯一的本质。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超弦理论”和“M理论”,这些理论都是试图将所有的物质现象纳入一个最简单的公式里,也就是说找到组成宇宙最本源的“存在”。后来的柏拉图哲学深受这些早期自然哲学的影响,柏拉图的哲学进而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基督教用上帝代替最高的存在。
41、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即使强调阅读经典,也只是为提出或者解决问题而来的,而不是像农民仓库里的粮食那样仅仅用来储备的。
42、地址:嫩江县墨尔根大街商贸城综合批发市场斜对面(茂竹宾馆)
43、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不断深入、递进、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
44、(2)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45、在我们的传统中,这样的教育恐怕会被责问:“你究竟是在让孩子干嘛?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而且弄了半天,连个标准答案都没有。”
46、由于受著名的教父游斯丁、俄利根和特土良等所影响,形成了很多基督教传统教义。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基督教神学、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都可见得到。
47、 3)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
48、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
49、 “美”是什么?苏格拉底说“美是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亚里士多德说“美是善并因善而令人愉悦的东西,但又不同于善”。自古对“美”的解释都是复杂的。直至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提出美学概念,美学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50、4)法律不仅是一个规则体系,还是一项过程和事业。
51、背诵与记忆虽然容易检验出“成果”,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其他兴趣与爱好,更容易使他们的好奇天性、思考能力与想像力遭到破坏。
52、思维方式不同,必然导致了两人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53、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家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卢梭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等多部作品。《理想国》属于柏拉图的代表作品。因此,选择A选项。
54、(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倡“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B项正确。
55、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阶段,主张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
56、4)一个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好的法律规则体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规则体系是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执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规则就可以审理各种案件,也就是说,执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机器,不应当有任何的自由裁决权。
57、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世界的本质转向人类的自身。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哲学家的研究涉及过人类的灵魂,讨论过人的认识论等问题。但终究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苏格拉底则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认识人类自身”。苏格拉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灵魂、有思想、追求善。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产生目的的是人类的思想。所以,人,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善,致力于自己灵魂的最大改善是最要紧的事情。因此,苏格拉底本人的研究集中在伦理道德问题。
搜索更多
58句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