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句孔子的教育名言精选
孔子的教育名言
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孔子的教育名言)。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孔子的教育名言)。
7、(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8、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10、⊙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12、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13、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14、(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15、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1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8、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9、(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2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21、 大怒易失礼这一条比较常见,一旦怒从心头起,恐怕下一步很多都会诉诸肢体动作,遑论礼节?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从源头解决:制怒!
22、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2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
25、(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7、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2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30、⊙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33、(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34、(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35、(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3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7、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同样体现了以社会为本的特点。他主张“君子务本”,而什么是“本”?孔门公认“孝悌”乃是做人的根本。有人认为“孝悌”只是处理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与社会无关,其实不然,中国的古代社会是宗治社会,所谓“家”,就囊括了族、宗以至整个社会。孔子希望建立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反对“犯上作乱”,而孝悌之教恰恰能使人安分守己。故有子说:“其为人者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其所以如此重视孝的教育,是因为他直觉到宗法社会对孝悌的依耐性。他以此教人爱父母,至于爱其家庭,再至于爱天下国家。故古人曰:“忠臣出于孝门之子。”
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庄辛谓楚襄王》
4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4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4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4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4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46、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让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4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8、(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50、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5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5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6、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论语》
57、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作义,饬身以礼乐,成人之行也。”(《说苑》卷十八)
58、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鲜明的特点,即以社会为本。他认为人不能离开群体,不能离开社会,连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不应该看成是个人独有的。他着意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心,鼓励他们积极入世,故有人称孔子的教育是“入世的教育”。
5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6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1、3)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6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6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5、孔子语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66、(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
6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论语》
搜索更多
68句孔子的教育名言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