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句赴汤蹈火的意思精选
赴汤蹈火的意思
1、近义: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历尽艰险、奋不顾身、肝脑涂地、粉身碎骨、马革裹尸、两肋插刀。
2、《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3、读者听到“三年”这个词后就不再言语。是啊,一个已经工作的人了,每天下班已是筋疲力竭,只想搞点活动放松自我,要用三年苦行僧的生活去学习一门知识,着实难以下决心。
4、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反正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5、我决不怕到地狱里去赴汤蹈火,只要最终能够洗净罪孽。(赴汤蹈火的意思)。
6、那我走了,宇哥只要有需要我杨凯的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7、无论是率性而活、甘愿为兄弟赴汤蹈火的坦纳,还是拥有少数族裔身份、敢于直戳资本剥削实质的警探阿尔伯特,都要比他们各自的搭档“坦然自在”得多。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才代表着最纯粹的西部精神,却也与这个现代西部显得如此格格不入。而随着马库斯驾车消失在茫茫公路的尽头,背景那片牛仔们曾经奔驰过的农场上,如今已布满了现代化的工业机器,或许曾经辉煌的西部,已确确实实迎来了它的末日。
8、指死亡(有强调的意味):为革命~也心甘。敌人胆敢来进攻,定叫他~。
9、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赴汤蹈火的意思)。
10、0只要我答应了你,就是赴汤蹈火,我也绝不推辞。
11、(正音)赴fù,不能读作“pū”;蹈dǎo,不能读作“tāo”。
12、0这些人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赴汤蹈火,何所畏惧?
13、0他早已下了赴汤蹈火的决心,要挑战任何艰难险阻。
14、刘市长,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总之一句话,以后如有用得着高某人的时候,赴汤蹈火!
15、谨遵教主圣谕,东方教主,文成武德,千秋万载,我等愿誓死效忠教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6、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17、[成语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18、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小战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19、很多人不是孤僻,而是有原则有选择地社交。和喜欢的人千言万语,和其他的人一字不提。
20、(拼音) (fùtāngdǎohuǒ)
21、《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原意是从生出来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不怕牺牲。
22、释义: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23、东汉末年,刘表占据着荆州,手下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没有同意,他要韩嵩到许昌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24、影片中的托比表现得丝毫不比其他人高尚。他有一段失败的婚姻,需要支付两个孩子的生活费;眼睁睁看着家族农场被“银行资本”夺走却没有偿还能力,只得拉上刚刚出狱的坦纳一道抢劫。但为了让能后代彻底摆脱家族世代遗传下的“贫穷”病,他并不后悔,更不惜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25、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曹魏时期,司马氏专权,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在山阳。嵇康的好友山巨源(竹林七贤之一)在朝中做官,嵇康因此不愿意再和他来往。山巨源升任散骑常侍后,想要请嵇康出山,担任他原先的吏部侍郎一职,被康拒绝了。
26、开始,她的同伴们都无微不至地照护她,给她喝了一些酒,使她长长精神然后旅长就把她的遭遇对她重述了一遍,旅长一再指出斐利亚福克先生仗义救人的热诚,为了救她,简直是赴汤蹈火毫不犹豫。
27、(典故):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28、0只要国家需要,即使赴汤蹈火,我们也在所不辞。
29、出处: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30、行刑当天,三千太学生到刑场为嵇康来求情,但无济于事,行刑前,嵇康拿出最心爱的琴在刑场弹了一曲《广陵散》,一曲终了,嵇康从容赴死,至此一代名士就此陨落。
31、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32、本质上讲,《赴汤蹈火》是在借助西部拓荒者的后裔从银行家手中寻回失落已久的西部精神的传奇故事来反衬现实的残酷。如今的西部早已今非昔比,面对着小镇路旁挂满“小额贷款”、“土地出售”广告牌的现实,纵使那股赴汤蹈火的精神尚存,西部也已无“牛仔”们的容身之处。影片也通过展现西部神话的消亡,终还生活本来的模样。而这才是对于西部精神的最好缅怀!
33、此外,嵇康还经常发布一些讥讽朝政的文章,也惹来司马氏家族的嫉恨。景元三年(262年),因钟会的诽谤、诬陷,司马昭将嵇康逮捕入狱,不久后被处死。
34、翻译:用桀之类的人欺骗桀之类的人,还由于巧拙不同而有侥幸获胜的;用桀之类的人欺骗尧之类的人,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
35、曾经那些在西部拓荒时代的牛仔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在如今这个社会当中仿佛已经一文不值,只有不断在社会的夹缝中不择手段,方才是生存之道。这个李雪莲式的悲情人物本可以因其公然反抗不合理体制的“造反”行径而书写新的西部神话,但导演却通过老警长之口宣判了托比的“无期徒刑”,也亲自为其戴上情感的枷锁。
36、为值得的人赴汤蹈火,对闲杂人等别在乎太多。如此,你的善良才显矜贵。
37、[典故出处]清·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38、0只要是您老交代的事,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39、(造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视死如归。
40、 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41、我没有为我的朋友赴汤蹈火,你的赞美我不敢当。我关心的主要是我自己。
42、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
43、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44、为值得的人赴汤蹈火,对闲杂的人别在乎太多。如此,你的善良才显的矜贵。
45、影片结尾,托比与马库斯在农场相遇时,坚守家庭亲情的劫匪与执着于正义的警长也以出乎意料地方式了结彼此的恩怨。只因他们各自心照不宣的是,那个属于西部“牛仔”间野蛮火并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而活在当下,才是最世俗、却又无比实际的选择。但秘密可以隐藏,心事却终究无处安放,内心的不安终会伴随他们一生,令其难以解脱,永远备受煎熬。
46、只有那些表里如坦荡无私,光明正大的人,才会深得人心,才会有人心甘情愿为其两肋插刀赴汤蹈火。
47、云飞,我今天把沈家交给你,以后孙二娘听你驱策,为沈家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48、gointoboilingwaterandwalk(step)onfire--toundertakeamatterfearlesslyandvigorouslyintheinterestofacauseoronbehalfofafriend;defyalldifficultiesanddanger;leapintoaboilingcauldronorablazingfire;go(get)throughfireandflood(water);gothroughfireandwater;
49、“为了你,我可以赴汤蹈火,公爵夫人。”亨利勋爵鞠着躬回答。
50、译文:用桀欺骗尧,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
51、战国·萄子《萄子·议兵》:“以桀诈尧,馨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52、释义: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
53、文言文原文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54、简单的事情,谁都会做,但大多数人都不甘于做简单的、重复的事情,平凡中见真奇最能考验人的耐心。一个日本老人淘米一辈子,用一口老锅和中国的米、水,煮出了世界上最好吃的米饭;一个北京老人,修了七十年钢笔,每一个上门修笔的人,都能感受到笔尖留下的温暖;一家德国的锅具企业,定义“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而一口锅可以用100年。
55、我决不怕到地狱里去赴汤蹈火,只要最终能够洗净罪孽。
搜索更多
56句赴汤蹈火的意思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