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61句韩愈的诗歌特点精选

韩愈的诗歌特点

1、总而言之,历代诗评所谓“以文为诗”只是前人对韩诗的印象式评价,由于界定标准模糊,从字面上又可理解为以散文笔法创作诗歌,便容易产生韩愈诗文不辨的错觉。从以上对于韩诗“记体”和“议体”代表作的分析可以看出,韩愈运用早期汉诗和杜诗的创作原理,力图加大以散句连属的长度和密度,将五七言古诗叙述和议论的功能拓展到最大限度。这种对于长篇古诗表现潜能的探底式尝试,虽然导致某些作品看似触碰到诗文分界的底线,但是始终遵循着五七古抒情节奏的不同推进方式,并没有以散文的概念和逻辑来取代诗歌应有的情绪、感受和言外之意,而且形成了与其雄厚才力相称的独特表现方式和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因而以古文“文法”来解读韩诗,无论褒贬如何,均难切合韩愈的创作用心。

2、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3、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4、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韩愈的诗歌特点)。

5、尾联是说,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6、他很有气概的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找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7、人们为感念韩愈,将本地山河改名为韩山、韩江。

8、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韩愈的诗歌特点)。

9、韩愈五古长篇中的“议体”很少,篇幅最长的应是《谢自然诗》的后半首。这部分先从神仙事是否可信的辨疑入手,历数夏后至秦皇汉武以来鬼神信仰的源头和流变,正面推出“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的人生常理,确实是在说理。但其中又包含着“往者不可悔,孤魂深抱冤”的叹息,最后还是落到“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的伤感。所以诗人在结尾再次强调自己“感伤遂成诗”,而不仅仅是为了让“昧者”明理守道,这就与散文议论的目的明确区别开来。而且即使是这样长篇大论的议论,也可以在汉诗的议论方式中寻到根源。《谢自然诗》作于韩愈早年,当时他的多数诗作有意学习汉古诗的各种体式,此诗以交代地名“果州南充县”开头,看似记叙文的常见开头,其实与汉乐府《雁门太守行》《上陵》等以交代年月地点的起头方式相同。而诗中告诫式的议论,在汉乐府《折杨柳行》“默默施行违”、《君子行》“君子防未然”这样全篇议论直白的诗里也可见到。其实就是被视为“塾训体”的《符读书城南》,其全篇训诫的写法也可溯源到汉代韦玄成的四言《戒子孙诗》。只不过韩诗均用五言,而且前半篇以“两家各生子”的不同成长过程作为比喻,用汉古诗的年龄序数法,历数从“少长”“十二三”“二十”到“三十”各阶段的变化,再加上连用“一为”“不见”等等排比对照句式,遂使全诗颇具汉古诗风味。

10、李商隐的这一类型的诗数量多,质量也很高。往往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奢侈,曲折地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

11、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2、雄奇怪异。讲究诗歌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造境的奇特。 

13、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14、“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

15、有的写刻骨相思,有的写执着追求,有的写失恋……表现出那个朝代士大夫爱情生活的一些特点和弱点。

16、吕惠卿:吾谓诗人亦未有如退之者。黄庭坚: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17、气豪势猛,“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司空图)。如《忽忽》一首写人生幻变,“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把原本流于消极的哀愁情绪写得雄壮悲怆,力度狠重。 

18、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19、第在创作中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歌。韩愈试图改变在唐代已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整的诗歌外在形式,摒除骈句,使诗歌松动变形,达到跌宕跳跃、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进而使诗句可长可短,力求造成错落之美。像《忽忽》诗采用七的句式,开头就是一句“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完全是散文句法,却又给人以一种诗的意味。又如《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或”和“若”字,如“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将“或”、“若”这样的散文字眼应用到诗歌的创作中,的确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韩诗中还有意识地运用了大量古文虚词,如《寄卢仝》的“破屋数间而已矣”、“忽来此告良有以”。《谁氏子》“知者尽知其妄矣”、“不从而诛未晚耳”等等,读起来让人感到有散文的味道。

20、次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则是描写初春小雨后草沾了雨后的景色。即刚刚开始发芽的春草,稀疏,又矮小,看起来若有若无。它是春草沾雨后的一种朦胧景象。这句诗的绝妙之处便在于,韩愈能够通过春草发芽这一细微特征,来展现早春的印记。事实上,早春二月,如果不仔细去观察的话,很容易便忽视早春的特有景色。

21、张戒: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22、那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细腻的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这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现在正是春天,那街上细雨绵绵,落下来的春雨润滑如酥。后一句就写得更为有趣,站在这个地方远远地看上去,那地面上草已经是郁郁葱葱,可是走到近前再仔细察看,原来地面上的草根本看不到。韩愈在这两句中,着力于表现春天的特点,用“雨”和“草”来呈现不一样的春色美景。

23、第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加之起承转合的气脉,贯彻到诗歌创作中,把散文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摹写物状的笔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如著名的《山石》诗,即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从行至山寺、周围所见、夜看壁画、铺床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寺一直写到下山观感,娓娓道来,让人有如历其境的感觉。在这一夜到晨的所见所闻中,又选用了色彩浓淡明暗变化的若干图景,错落交叠,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苍茫中的“暗”;下两句写芭蕉与栀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写以火把观壁画,是明中有暗;而夜卧无声时“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暗中有明;“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则是天色蒙蒙亮时的山岚弥漫;而下接“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又豁然一明。这样,就在读者脑际留下了视感极强的连续图景。全诗流畅中见奇崛,有精心的雕琢但又显得十分自然。清方东树评曰:“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又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韩愈作此诗时正由郴州赴江陵参军任。诗先写郴州官舍中秋夜凄清之景,次写张署(即张功曹) 歌辞,备述其被贬所历、岭南贬地环境之恶劣及遇赦不得归之苦状。末以宽解之词作结。全诗首尾两节仅有十一句,中间一段长达十八句,以宾为主,借张署之口叙自己的愤懑情绪,章法安排独具匠心。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十二中也认为是“一篇古文章法。前叙,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避实法也。一线言中秋,中间以实为虚,亦一法也。收应起,笔力转换” 。《桃源图》诗,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同样说是“先叙画作案,次叙本事,中夹写收入议,作归宿,抵一篇游记”。

24、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

25、要想厘清韩愈是否具有诗文之辨的意识,仅仅列出以上各种歧见是不够的。由于究竟哪些诗可以算是“以文为诗”,向来只有一个笼统模糊的印象,所以还必须对前人所指“以文为诗”的篇章加以分析,从中归纳出“用文体为诗”的基本特征,然后再看这些“文法”是否与诗歌的本质和表现原理相悖,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26、其次,杜甫虽然能在较长的篇幅中用散句形成连贯的节奏感,但如有多个场景或事件的转换,均注意以不同方式间隔或过渡。而韩愈的某些五古长篇则不但突破了传统五古一般只在单个情景片段中连用散句的局限,而且可以不间断地以散句叙述多个事件,连接多个场景。这也是这类诗更容易被视为散文化的重要原因,《此日足可惜》和《赴江陵途中》即是显例。如果说这两首诗在长时段中串连多个事件的方式尚有杜诗的影子,那么韩愈还有一类长篇五古是通过一个个鲜明场景的无缝衔接,在多个事例和情景的直接转换中形成节奏跳跃,而这种跳跃主要是由各个事件和场景之间的反差自然形成的,可说是杜诗中都难以见到的创新。

27、诗歌虽然与散文同样具有记游、叙事和议论的功能,但二者的目的和表现原理有本质的区别。散文叙述和议论的目的在于说清事态、过程和道理,使人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成清晰的概念,即便文笔优美甚至富有诗意,贯穿于文中的主要是理性思辨的逻辑。诗歌叙述和议论的目的在于表达感受、情绪或引起想象,不需要连贯的理性逻辑,贯穿于诗中的是可以跳跃的感情逻辑。“诗歌的艺术性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突破概念,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无论韩愈的诗篇多么近似散文,只要把握了以上基本的分界,就不能说他“于诗本无所解”。

28、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朝中谏官、大臣,对于倾城的崇佛狂潮,皆噤口不敢言。韩愈挺身而出,冒死进谏,一篇《论佛骨表》横空出世,震古烁今。

29、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30、《有感》和《重有感》是直接反映太和九年的“甘露之变”,哀悼密谋诛除宦官而不幸被杀的李训等人。抨击了宦官专权和他们的残暴行为,希望曾多次上疏声讨宦官的节度使刘从柬,以具体的军事行动,拯救国难。

31、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

32、以赋法入诗,铺张罗列、浓墨重彩、穷形尽相。如《南山》连用51个“或”和“若”,构成长篇排比,极力铺写山之高峻和四时变幻的画面。 

33、韩愈认为,对国家的治理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坚持兴学育才,并把自己在潮州八个月的俸禄,全部捐了出来兴办学校。

34、由以上两首“以文为诗”的代表作可以看出,韩愈取法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力图在一首五古长篇中,以某一段仕途经历为线索,按纵向的时间顺序记述自己在战乱和政治的惊涛骇浪中所经受的各种磨难和痛苦感受。两首诗都能随着内容和笔法的变化形成幅度不等的节奏跳跃,又始终保持着抒情节奏的主导,因而贯穿全篇的不是散文的理性逻辑,而是诗人的感情逻辑,并没有触及诗文分界的底线。

35、裴敬:以文称者,若陈拾遗(陈子昂)、苏司业(苏源明)、元容州(元结)、萧苏曹、韩吏部之类。(58)

36、孙承恩:道丧文衰,子克振起。排斥老佛,发挥洙泗。并包百家,源委六经。北斗泰山,百世尔承。

37、从长安到潮州,历经八千里漫漫路程。韩愈走了近一百天,终才抵达。

38、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韩愈莫过于此。

39、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0、陶宗仪:通六经百家学,作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表里。

41、葛立方:裴度平淮西,绝世之功也。韩愈《平淮西碑》,绝世之文也。非度之功不足以当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发度之功。

42、又如另一首长篇五古《谢自然诗》因“叙论直致”也被视为“有韵之文”。此诗前半首记叙谢自然白日升天的异闻,看来只是从头到尾如实道来。但细观之,开头概述谢自然自童年时起就追慕神仙,“童騃无所识”“轻生学其术”“父母慈爱捐”“凝心感魑魅”等句就已经为此事的虚妄定下调子。接着以两个场景前后相接,前者重点在渲染其升天前的神秘气氛:“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不妨以这段描写和《墉城集仙录》的相关记载相对照:“(贞元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士女数千人,咸共瞻仰……须臾,五色云遮亘一川,天乐异香散漫弥久。”《白帖》所记与此相同。而韩愈则将升天的场景置于一间空室之内,风云忽起和白日变暗的景象不过是屋外变天的夸张,“五色光”在“檐楹”间明灭,并非“遮亘一川”,“笙竽”之乐也是“如聆”而没有“散漫”。可见这段描写看似“直致”,却有意突出了场景本身的恍惚和可疑,其言外之意不难想见。紧接其后的场景是观众的反应:“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驱车领官吏,甿俗争相先。入门无所见,冠履如蜕蝉,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咸共瞻仰”的“数千士女”在韩愈笔下都成了吓得只敢远看的观者,仿佛人人都目睹了谢自然的轻举,其实却只见烟随风散,天路茫茫。可见诗人不着痕迹地将飞升的场景写得云里雾里,似有若无,与吏民们争相传告此事的轰动景象形成对照,便自然见出世人的愚昧无知,这正是后接场景中的又一层言外之意。

43、四句直书自己是“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

44、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5、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

46、他不仅写出了《马说》、《师说》等著名文学作品,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被后代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47、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48、王维崇尚佛教,专研禅理又精通音律,更多给人以艺术上的关怀。

49、辛文房: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独济狂澜,词彩灿烂,齐、梁绮艳,毫发都捐。有冠冕佩玉之气,宫商金石之音,为一代文宗,使颓纲复振,岂易言也哉固无辞足以赞述云。至若歌诗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词锋学浪,先有定价也。

5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1、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52、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53、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54、七古篇体节奏的处理方式与古文“文法”的区别

55、许学夷:①唐人之诗,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诣。若退之五七言古,虽奇险豪纵,快心露骨,实自才力强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诣也。然详而论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逊。②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险,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无扭捏牵率之态。

56、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57、王世贞:韩公于碑志之类最为雄奇,有气力,亦甚古,而间有未脱蹊径者,在欲求胜古而不能胜之,舍而就巳而未尽舍耳。奏疏爽切动人,然论事不及晁(晁错)、贾(贾谊),谈理不及衡(张衡)、向(刘向)。与人书最佳,多得子长(司马迁)遗意,而至于有所干请于人,则词漫而气亦屈。记序或浓或淡,在意合与不合之际,终亦不落节也。第所谓原者,仅一《原道》,而所谓辨者,仅一《讳辨》,其巳不作可也。盖公于六经之学甚浅,而于佛氏之书更卤莾,以故有所著释,不能皆迎刃也。而他弹射,亦不能多中的,谓之文士,则西京而下故当以牛耳归之。

58、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59、公元820年,韩愈被调往袁州也就是江西宜春。他依旧是首先整顿发展当地教育,袁州在他的改革下变得“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

60、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61句韩愈的诗歌特点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