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句格物致知精选
格物致知
1、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2、娜布其,《喷泉:夜晚花园》(局部),2020
3、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而这场对儒家经典典籍的跨时空学术之争,到今天还没有最终的答案,人们至今对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没有明确,或者说,也无需明确。但是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更喜欢王阳明的观点。
4、格物与博物——透过艺术品,换一个看当下现实生活的视角
5、周二至周日10:00-18:00,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6、“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
7、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
8、 成长特调 9月12日周六15:00-17:00
9、其次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10、“农民休耕,渔民休渔,事实上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表现,有文化的农民才会知道休养生息,有文化的商人才会知道兼济天下,有文化的主政者才会知道创造一个持续性、共享性的发展生态。”
11、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12、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
13、对于“格特致知”分歧的产生,我认为是对于人性的认识(或者说是立论)的不同造成的。后世许多儒士,尤其是王阳明,与早期儒家有一些不同。最早的儒家认为“明明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孟子以降,明明德则是一个“发现本来善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前者认为“明德”是学习的果,后果认为“明德”是性之本善。这个观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对“格物致知”解释的不同。
14、《大学》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递进,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15、[典故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16、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17、我倾向于前者,认为,“明明德”是指的学习与学习的结果,觉得这样更符合孔学的原意。性之本善固然也有道理,但性之本善是不能孤立讲的,讲性之本善,一定与学习有关,否则讲一个性之本善,等于没讲。
18、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
19、患者来了,带着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重点监测了患者的血压,入院时她的血压水平在143/101mmHg,在随后的几天,我们连续对她血压进行监测,发现基本都在这个水平,最高可达165/105mmHg,于是我又去问我在当地的医生朋友,得知她在当地就诊时血压差不多就在160/100mmHg左右,但既往患者没有高血压史,问题来了,她的血压是怎么会上去的呢?
20、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21、格物致知,这个词来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今天的人,知道“修齐治平”的多,而知道“格致诚正“的少。)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
22、(释义)指天地万物不假外力,自己独立生成、变化。由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具体而言,“独化”包含三重含义:其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其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各自独立的。其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是没有原因和目的的。“独化”观念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同时也否定了一物构成另一物发生与存在的原因。但就世界整体而言,“独化”而成的万物又处于某种和谐的关系之中。
23、经世致用: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24、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25、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格物致知的语法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26、朱熹继续发扬了程颐的观点,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他的意思是,人的心灵都是有知的,而万事万物也都有一个“理”,要对外穷尽这个理,才能对内发掘那个“知”。
27、(英译)Bense(OriginalCharacter)
2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
29、(释义)“道”效法、顺应万物的自然状态。这一命题出自《老子》。“自然”指事物自主、自在的状态。“道”创造、生养万物,但“道”不会对万物发号施令,而是效法、顺应万物之“自然”。“道”与万物的关系,在政治哲学中表现为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应遵循“道”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权力,以无为的方式效法、顺应百姓的自然状态。
30、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还是以程朱为准比较妥当。当然朱熹有些解释,也确实有一种心外求法的感觉,但问题还不是太大,因为他提倡理,这个“理”虽然本质上是神道理智化,但大体上仍属心法的范畴。
31、不仅如此,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生态危机日渐严峻且不可逆转,人、地缘政治和经济政治的结构变化剧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政治与伦理亟待讨论......因而,从启蒙运动以来衡量万物尺度的“人”备受质疑,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认知备受挑战,理论与话语纷纷抛弃人类本位的论述,向物质转向。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美国学者简·班尼特的生机物质主义为展览提供了灵感。前者认为强调人与非人皆作为行动主体,这些行动元之间连接互动所组成的网络,作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动因。后者则强调物具有生命和活着的,活着非生物意义上的活着,而是指事物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纠缠的、具有行动倾向的关系,并存在开放式的变量。同时,物具有政治意义,并不只在于其能对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提供物质背景或造成物质限制,而是与人一样可以作为能动主体参与到政治过程中。
32、(释义)本指盾与城,后用来比喻诸侯,以及国家政权、理论主张等的捍卫者。“干”即盾,是古代的一种防御性武器;“城”即城墙或城郭,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设施。用“干城”比喻诸侯,与“崇城”(比喻天子)相对。称天子为“崇城”,表明天子地位之崇高、优越;称诸侯为“干城”,表示诸侯的职责是拱卫天子,必须服从天子号令。后泛指忠实得力的保卫者——不仅指地位低的人保卫地位高的人,有时也指地位高的人保卫地位低的人。
33、我们尝试以物为主角,讲述一系列既平行又相互交错缠绕的故事。
34、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同时,也有人问他,如果是这样,那初学人怎么办呢?这时他又回到日常的具体修行上来了——所以最终他也不能离开日常的渐修,而这正是程朱释“格物致知”的要点。
35、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36、(英译)IndividualCollection
37、又比如说,格物如撞钟,致知如听钟声。“格物”是事,是要下力气去做的,而“致知”却不是事,自然而来。
38、(释义)辨明文学作品的体式与风格。指创作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合适的文学体式与风格,从而创作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一致的优秀作品。古代的文学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往往首先考虑文章的体式。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批评家们详尽探讨了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强调创作者应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文体进行写作,并应严格遵守所选文体的创作风格、语言形式与表达技巧,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与之相对的是“破体”,指打破各类文章体式与风格的界限,使之相互融合。“辨体”有时也指辨别与追求高尚的文学品格与境界。
搜索更多
39句格物致知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